| 📱手机版 | ☁华夏时讯网APP |

登录
×

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注册
×

已有账号,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

您所在的位置: 新闻> 宏观

“支部责任田”带动两千亩撂荒地复耕复种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华夏时讯网》编辑  发布时间:2022-12-01

摘要:  南方日报讯(记者/杨世华通讯员/张贝奇曾子惠)“由村党委流转的30亩撂荒地种上了水稻,今年获丰收。”日前,在阳江市阳...

  南方日报讯 (记者/杨世华通讯员/张贝奇曾子惠)“由村党委流转的30亩撂荒地种上了水稻,今年获丰收。”日前,在阳江市阳东区红丰镇塘围村,该村党委书记丁兵看着金灿灿的稻田对笔者说。

  当天上午,笔者来到塘围村“支部责任田”示范地,经过5个月的精心管护,30亩稻田已是一片金黄。稻田翻滚着层层稻浪,收割机在田间地头来回穿梭,将收割好的稻谷分出来,颗粒饱满的稻粒从收割机倒进货车车厢内,准备运往烘干车间。

  “红丰镇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日照和雨水充沛,适合水稻、番薯、南瓜等农作物的种植。”阳江市驻红丰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杨坤钢介绍,近年来,随着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土地撂荒问题逐渐显现。为盘活土地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红丰镇党委探索“支部责任田”模式,通过各个村党组织流转耕种经营撂荒地的方式形成示范效应,确保撂荒地复耕复种。

  塘围村党委书记丁兵说,该村作为全区“支部责任田”的首批试点村之一,经过多次开会研讨,最终决定以村党委为主体流转村里的撂荒地,进行精耕细作,收益归村集体所有,形成示范效应,带动村民复耕复种。在示范带动的作用下,目前塘围村100多亩撂荒地得到复耕,土地撂荒的现象明显改善。

  杨坤钢介绍,为解决撂荒地的复耕复种问题,在红丰镇党委统一领导下,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全面参与,率先认领了6.7亩土地种植番薯,塘围村、红丰村等多个村党组织各流转了10亩到50亩不等的土地种植水稻、番薯、南瓜等农作物,“支部责任田”模式在红丰镇多点开花。

  据了解,红丰镇“支部责任田”模式实施以来,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党支部和各村党组织共认领责任田400多亩,带动村民群众、外出乡贤复耕复种2000多亩土地。


责任编辑:《华夏时讯网》编辑

上一篇:开个人养老金账户?“这么多家银行,我要怎么选?”

下一篇:​科创板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第一股”或将出现

分享到:

华夏时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华夏时讯网” 或“来源:华夏时讯-华夏时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华夏时讯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华夏 时讯网”或“来源:华夏时讯-华夏时讯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华夏时讯网”及/或标有“华夏时讯网(hxsxnews.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华夏时讯网作者XXX摄”或 “华夏时讯-华夏时讯网作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华夏时讯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59447158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341002733 邮箱:hxsxnews@163.com

评论框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密码:

 客服电话:010-59447158  传真:010-59447158  邮箱:hxsxnews@yeah.net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声明,风险自负

Copyright Up to 2025 华夏时讯网 www.hxsxnews.com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19036145号

特别声明:未经授权禁止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