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版 | ☁华夏时讯网APP |

登录
×

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注册
×

已有账号,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

您所在的位置: 新闻> 资讯

无所不在的车载摄像头 是否侵入了公众场所与隐私的边界

来源:界面新闻  作者:《华夏时讯网》编辑  发布时间:2022-12-08

摘要:  广泛且随意分布的车载摄像头,在公众共享的公共空间中,随意切割出属于特定车主的私人空间。这是粗暴且野蛮的,属于“过度防...

  广泛且随意分布的车载摄像头,在公众共享的公共空间中,随意切割出属于特定车主的私人空间。这是粗暴且野蛮的,属于“过度防卫”与隐私入侵,甚至是隐私掠夺。

  例行午餐会时,一位法学院的年轻同事对我说,“上周五你心情很好嘛,什么好事跟我分享分享。”的确心情不错,周五上午短学期的期末考试已经结束,我在紫金港的迪臣南路上边走路边唱,走向临湖餐厅准备吃好吃的“滑蛋牛套餐”。这一切被同事车辆的摄像头尽收眼底——收了很长一段路。这让我想起今年8月曾无意撞见一对学生情侣之间的亲密举动。他们看到我后很尴尬,然而他们可能并不知道:他们的“小秘密”大概率已经被停在路边整整一排车里的“行车记录仪”给完整记录下来,进入陌生人的存储卡、手机和电脑里了。

  如今的车载摄像产品已经具备多种功能,诸如360°无盲点、前视距离20米起步、2K超清、人像追踪、高清夜视、手机报警等等,差不多一千来块就可以买到“顶配”。包括自动驾驶在内,车辆的“安全”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安全”的“关切范围”也越来越大了。所谓“造车新势力”类型的自动驾驶车辆更是把“主动安全”推向极致,摄像头监测像素越来越高清、距离越来越远——这固然有利于高速公路等路况下的行车安全,以及VTV、VTX等智能驾驶模式的信息分享;然而,这却实在属于“过度防卫”,一种赤裸裸的隐私入侵。

  是否任何公民都有权利在公共场所设置私人专属的高清监控设施?并且经常未经告知或者“明示”,采集影像信息且独享?这是当代肉眼可见的普遍霸权。

  我们知道,随着“雪亮工程”的全面铺开,我国许多公共场所都布设了摄像头以采集信息;然而,这些摄像头都是固定的,其设置也是依法且公开、肉眼可见的;更重要的是,尽管存在监控,公众却保持了免于被随意监视的相对安全,并享有公共场所的有限隐私权——想要查看可能涉及他人的信息,必须经过特定的程序;想要提取这些信息,更是需要履行严格程序向有权部门申请,用途也严格受限。

  而今天,在任意的公共场所私设一台专属高清摄像头,你所需要的,仅仅是一台安装了“记录仪”的车辆。另一方面,随着车主对“车辆安全”的需求不断提升,其“安全距离”的要求也在不断扩展。比如,某品牌具备L2级自动驾驶功能的车辆“环绕车身共配有8个摄像头,视野范围达360度,对周围环境的监测距离最远可达250米”。这显然是十分傲慢的“安全距离”,属于“过度防卫”与隐私入侵——甚至隐私掠夺。公众,由此彻底丧失了公众场所中最基本的有限隐私权利。以前述被我撞见“小秘密”的青年为例,如果他们知道一个高清摄像头正对着他们拍摄,我想他们可能会更“安分”一些;可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许多个临时的高清摄像头正悄悄对着他们拍摄。然而,他们有没有权利在旷野中放纵恣肆?毫无疑问当然有。那么,他们有没有权利在普通公众认知中虽然“公共”但却“幽僻”的场所稍微“放肆”?我认为,还是有。换言之,“公众场所”并不天然地抗拒所有隐私。

  “公共空间”无隐私,这样一种辩护显然是不合理的:“公共空间”有许多种,其透明程度、公民在其中所享有的隐私程度,都有所不同。一个空旷无人、光线昏暗的公共场所,与一个人员密集、明亮耀眼的公共场所,他们的“公共程度”能是一样的吗?简言之:广泛且随意分布的车载摄像头,在公众共享的公共空间中,随意切割出属于特定车主的私人空间。这是粗暴且野蛮的,是难以原谅的。

  如果禁止普通公众随意在公共场所假设私人监控设施,那么同样就需要对在公共场所以“车辆安全”之名擅自架设的各类私人监控设施施以必要的节制。比如,车外拍摄的距离和清晰度,绝非“越远越好、越清越好”——至于对车内的拍摄,多清晰都没关系,那是车主的自由。行驶中的车辆可以有较远一些的监测距离,不仅仅是基于交通安全的考虑,同时也由于其处于持续移动状态,对其他交通参与者如车辆、行人的“监控”时间较为有限,且通过VTV或VTX智能交通系统,有利于交通效率与安全,对其他主体的隐私等权利的侵扰十分有限,相对可接受;而对于静止状态的车辆,没有理由放纵其车载摄像头大范围、高精度、远距离监控周围公共环境。此外,静止状态下所获取的车外影像,是否车主具有当然的接入(access)权利?我认为,这是个有待解决的法律问题。

  实际上,公众从未被赋予随意侵扰他人隐私的特权。早在2012年,谷歌推出的行人佩戴的“谷歌眼镜”(Google Glass)就具有实时录像的功能,但很快因为“隐私侵犯”问题而淡出市场。2021年,Facebook(已更名为Meta)与Essilor Luxottica公司合作开发了可以拍照与摄影的智能眼镜,不过,为了提醒被拍摄者,相机打开必然伴随着LED灯的亮起。这才是基本的人类交互法则,这才是文明——“智能车辆”、“自动驾驶”所或缺的文明。


责任编辑:《华夏时讯网》编辑

上一篇:政治局定调明年经济工作 五大政策目标明确 未提楼市是何信号?

下一篇:上市银行高管变动频繁 新上任高管履历多样

分享到:

华夏时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华夏时讯网” 或“来源:华夏时讯-华夏时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华夏时讯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华夏 时讯网”或“来源:华夏时讯-华夏时讯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华夏时讯网”及/或标有“华夏时讯网(hxsxnews.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华夏时讯网作者XXX摄”或 “华夏时讯-华夏时讯网作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华夏时讯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59447158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341002733 邮箱:hxsxnews@163.com

评论框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密码:

 客服电话:010-59447158  传真:010-59447158  邮箱:hxsxnews@yeah.net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声明,风险自负

Copyright Up to 2025 华夏时讯网 www.hxsxnews.com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19036145号

特别声明:未经授权禁止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