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部门及金融机构 应将生物多样性影响纳入投资决策
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华夏时讯网》编辑 发布时间:2022-12-16
2022年12月7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BD COP15)第二阶段会议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中国作为主席国正在不遗余力发挥领导力和协调作用,努力推动通过兼具雄心和务实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有力应对全球生物多样性危机的挑战,尽快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局面。
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企业也是其中的重要主体。目前“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建议草案提出,商业和金融机构应采取定期监测、评估和全面透明披露其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及减少商业和金融机构面临的生物多样性相关风险。
基于多年的工作成果,在12月10日举办的COP15第二阶段会议边会上,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机构联合发布了《企业生物多样性压力评估报告(2021)》(以下简称《压力评估报告》),希望助力企业绿色发展转型,寻求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路径,展示生物多样性主流化的跨界探索成果。
聚焦评估重点行业生物多样性压力
经济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是双向的,前者既依赖后者又对其产生影响。对于农林牧渔等行业,企业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高度依赖健康的生态系统及其提供的各种功能和服务。另一方面,不可持续的企业生产建设活动,包括过度开发、污染排放等,严重破坏了大自然的平衡,使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到威胁。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相关的保护措施都会影响经济活动,导致企业和金融机构面临生物多样性相关的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
企业对生物多样性资源不可持续的利用以及气候变化等,都会造成生态系统服务退化和丧失,自然资源分布发生改变,进而威胁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导致企业运营困难和成本增加,并转化为财务状况的恶化,产生生物多样性相关的物理风险,并传导为金融风险。
《压力评估报告》对参与评估的450家A股上市公司进行客观观察,基于外部数据评估企业活动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的压力。评估的上市公司集中于建设生产行为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较大的水泥制造业、采矿业等10个行业,基于企业活动位置和2020年企业排污超标信息、生态环境处罚、生态环境诉讼等数据,按照“企业生物多样性压力评估标准”对每家公司及其分子控公司进行打分加权计算,将企业对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压力级别划分为“高”“中”“低”和“未识别”。
“得益于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金融监管机构的推动,上市公司的生态环境信息披露情况,相较于同行业的非上市公司更为完整、体系化。因此,这些上市公司是评估相关行业的关键样本,但不代表行业的全貌。”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执行主任史湘莹表示,根据评估结果,随着生物多样性主流化进程的加速以及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不断强化,部分企业将面临生物多样性相关的转型风险。
应将生物多样性影响纳入投资决策
《压力评估报告》所依赖的生物多样性数据库,涵盖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物种分布等信息,从而能够在更大空间范围内评价企业生产活动,回应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对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日益严格的保护趋势。基于科学分析结果,《压力评估报告》尝试为评估企业生物多样性表现提供量化解决方案,并为金融监管机构出台约束性政策提供建议,引导金融机构通过负责任的投资行为践行生物多样性保护。
《压力评估报告》显示,本次评估的450家上市公司中,有60%会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高保护级别物种栖息地产生压力,其中,高压力级别上市公司有66家(占15%),中压力级别上市公司有73家(占16%),低压力级别上市公司有131家(占29%),未识别到压力的上市公司数量最多,有180家(占40%)。
调研结果显示,高压力级别企业中,能源、水利、采矿和水泥制造业企业占比最高;部分清洁能源项目,由于选址不当也将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压力,未能体现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协同效应。同时,在超过八分之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边界5公里范围内,识别到64家企业(占14%)的349次建设、采矿或排污压力行为;68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受到企业活动的压力,且这些活动高发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10公里范围内;此外,河湖和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正受到较为严重的威胁,受到压力的该类保护区和物种数高于其他类型生态系统。
基于分析的结果,报告还提出了四点建议。为避免转型风险带来损失,金融监管部门及金融机构应将生物多样性影响纳入投资决策;应将水泥制造业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列为生态影响类行业,进行更为严格的评价和审批;应当对淡水河流、湖泊、湿地等附近的企业建设选址加强风险评估,持续监测生物多样性影响;推动生物多样性和企业生产建设活动位置等数据的披露和共享,为多方监督、预警生物多样性风险提供基础。
跨界合作推动资本向善自然向好
由于生物多样性和企业活动本底数据的获取难度大,在数据收集过程中面临着信息披露不足等挑战,实际应用数据时缺乏科学且可操作的量化方法是保护机构、企业和金融机构共同面临的问题。
“由于多种客观条件的局限,压力评估报告暂时无法做到全面准确地评估每个企业的生物多样性影响,但已初步构建了数据支撑投资决策的框架,揭示出10个行业上市公司存在的风险点,并指出了有待填补的工作空缺和完善方向。”史湘莹表示。
华泰证券公益项目负责人表示,量化评价企业生物多样性表现是一项很有挑战性的工作。相较于温室气体排放,生物多样性基础数据的积累和应用,在系统性、标准化方面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生态保护领域任重道远。同时,不论在立法、监管还是公众参与方面,生物多样性主流化都在提速,实体企业和金融机构面临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需要凝聚多方力量深化跨界探索。
据了解,为推动“企业生物多样性评价项目”与企业、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及公众等各方的持续深入合作,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华泰证券、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等还将联合多方举办第二届“一个长江”可持续发展论坛以及系列研讨会,围绕项目已取得的成果,探讨生物多样性应如何有效纳入责任投资,企业又应如何将生物多样性保护融入发展战略。通过学术、保护、投资、产业等多方不断的跨界交流,推动资本向善、自然向好。
责任编辑:《华夏时讯网》编辑
华夏时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华夏时讯网” 或“来源:华夏时讯-华夏时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华夏时讯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华夏 时讯网”或“来源:华夏时讯-华夏时讯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