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版 | ☁华夏时讯网APP |

登录
×

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注册
×

已有账号,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

您所在的位置: 新闻> 监管

数字化驱动:国有大行网点持续“瘦身”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华夏时讯网》编辑  发布时间:2023-04-13

摘要:   “本想挂失一下银行卡密码,没想到银行网点撤了。”近日,家住上海市普陀区胶州路的赵女士来到家附近的一家国有大行网...

  “本想挂失一下银行卡密码,没想到银行网点撤了。”近日,家住上海市普陀区胶州路的赵女士来到家附近的一家国有大行网点,看到张贴在玻璃门上的终止营业通知后有些发蒙。

  “这家银行网点经营至少十几年了,突然间关停还真有些不习惯。”赵女士感叹道。

  而这早已不是个别现象。近期陆续披露的上市银行年报数据显示,2022年,各家银行营业网点持续“瘦身”,尤其是国有大行网点数量缩减更加明显。据《金融时报》记者统计,截至2022年末,工、农、中、建、交、邮储六家国有大型银行网点数量比2021年末合计减少470个。

  伴随着网点数量缩减的是员工数量的持续减少。截至2022年末,工、农、中、建、交、邮储六家国有大行的员工人数分别为42.76万人、45.23万人、30.62万人、35.26万人、9.18万人和19.51万人,合计182.55万人,较2021年的183.1万人减少了大约5500人。

  值得关注的是,银行科技人员数量却不降反升。以工行为例,截至2022年末,工行金融科技人员为3.6万人,比2021年末的3.5万人增加了1000人。

  “物理网点的‘瘦身’,科技人员的上升,都是银行数字化转型不断深入的结果。”零壹智库特约研究员于百程告诉《金融时报》记者。

  银行网点数量持续缩减

  《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国有大行网点数量已经连续多年缩减,从2022年年报来看,这一趋势仍在加快。

  工行年报显示,截至2022年末,该行营业网点15639个,自助银行22636个,智能设备75889台,自动柜员机60204台,全年自动柜员机交易额46086亿元。对比2021年,该行营业网点减少了128个,自助银行减少了1509个,智能设备和自动柜员机分别减少了3904台和6359台。

  建行年报显示,截至2022年末,该行境内营业机构14322个,其中,支行13876个、支行以下网点44个。对比2021年,该行境内营业机构减少154个,其中,支行和支行以下网点分别减少84个和71个。在自助设备方面,截至2022年末,该行在运行自助柜员机56943台,在运行智慧柜员机48595台,比2021年末分别减少了12087台和900台。

  “相比之下,国有大行网点数量更多、覆盖面更广,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除了推进网点向智能化等方向转型外,还积极推动网点布局调整优化并精简低效网点,但总体来看,网点仍然是服务客户的多元渠道的一种。”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

  不仅是国有大行,目前,网点数量减少已成为银行业的普遍现象。据媒体报道,过去一年,约2400家商业银行网点被裁撤。

  “物理网点以前是银行业务开展的主要渠道,而在移动互联网普及之后,线上成为很多标准化业务的主要开展方式,客户到网点数量逐渐减少,保留下来的物理网点定位也在变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成为主要方向。物理网点减少,但是银行的服务更‘随身’了,手机银行等线上渠道代替了传统网点,结合智能客服和数字化运营,成为了实时在线,服务千人千面的线上网点。”于百程说。

  六大行员工人数总体下滑

  伴随着银行网点的变迁,银行从业人员的需求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

  “当前金融科技发展迅速,技术对人力的替代导致银行人员总数减少。”娄飞鹏分析称。

  从年报数据来看,2022年六家国有大行的员工人数总体上比2021年减少了大约5500人。

  2022年末,工行共有员工427587人,比2021年的434089人减少了6502人。农行在职员工总数452258人,比2021年的455174人减少2916人。中行共有员工306182人,比2021年的306322人减少140人。

  《金融时报》记者梳理发现,在六大行中,建行、交行、邮储银行2022年员工人数有所增加。

  2022年末,建行共有员工352588人,较上年增加0.38%。交行员工共计91823人,比2021年的90238人增加了1585人。邮储银行共有人员195102人,比2021年的193946人增加了1156人。

  科技人才成增员主力

  一边是前台柜面人员的缩编,另一边则是金融科技人员和数据分析人员的增员。

  年报数据显示,2022年,工行金融科技人员达到了3.6万人,占全行员工的8.3%,数据分析师超过7700人。农行金融科技人员数量为1万人,较2021年增加962人。建行金融科技人员数量为1.58万人,较2021年增加了690人。

  同时,从2023年国有大行春季校园招聘的情况来看,银行对于金融科技类人才求贤若渴,除总行对金融科技人才青睐有加之外,旗下金融科技子公司也在广撒英雄帖。

  对此,娄飞鹏认为,数字化转型对于资金投入需求大,也需要专业技术人才支持,国有大行在数字化转型的技术研发投入和人员配置方面加大力度,以此来提升技术实力,这不仅服务自身数字化发展,也为行业数字化转型发挥引领作用,并且通过技术输出服务政府和市场主体等。

  “在传统银行业务人员结构中,以金融人才为主,而在数字化业务中,则需要科技人才,特别是科技与金融的复合型人才。随着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科技人员数量和占比的增长趋势还将持续。”于百程说。



责任编辑:《华夏时讯网》编辑

上一篇:信贷“开门红”背后的经济恢复动能

下一篇:抢滩AI新风口 银行布局“沉浸式”数字金融

分享到:

华夏时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华夏时讯网” 或“来源:华夏时讯-华夏时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华夏时讯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华夏 时讯网”或“来源:华夏时讯-华夏时讯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华夏时讯网”及/或标有“华夏时讯网(hxsxnews.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华夏时讯网作者XXX摄”或 “华夏时讯-华夏时讯网作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华夏时讯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59447158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341002733 邮箱:hxsxnews@163.com

评论框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密码:

 客服电话:010-59447158  传真:010-59447158  邮箱:hxsxnews@yeah.net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声明,风险自负

Copyright Up to 2025 华夏时讯网 www.hxsxnews.com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19036145号

特别声明:未经授权禁止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