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版 | ☁华夏时讯网APP |

登录
×

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注册
×

已有账号,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

您所在的位置: 新闻> 热点

共建粮食供应链合作生态圈 应对全球粮食危机挑战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华夏时讯网》编辑  发布时间:2023-09-07

摘要: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问题。今年全球粮食危机阴霾重现,世界各国如何走出困境,成为非常重要的问...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问题。今年全球粮食危机阴霾重现,世界各国如何走出困境,成为非常重要的问题。在日前举行的2023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粮食现代供应链发展及投资国际论坛”上,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中国植物油行业协会、中国粮食商业协会发出倡议,呼吁全行业积极推动全球粮食供应链可持续发展,共同维护世界粮食安全。这为解决当前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了可行方案。

  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定义,粮食安全就是世界各地的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获得充足的粮食。近年来,全球粮食供应总量保持正常水平。然而,受极端天气、黑海粮食运输协议终结、粮食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叠加影响,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脆弱性进一步凸显,粮食价格飙升,一些高度依赖粮食进口的发展中国家受到严重冲击。在粮食危机面前,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世界各国只有携手合作,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化为行动、愿景转为现实,共建绿色全球粮食供应链合作生态圈,才能更好应对全球粮食危机挑战。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今年,厄尔尼诺现象周期性再现,导致全球多地出现高温、干旱、暴雨、洪涝灾害等极端情况。我国部分小麦主产区在收获季节遭遇“烂场雨”,造成小麦小幅减产。印度、泰国、越南等水稻主产国遭遇极端高温干旱天气,水稻面临减产风险。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主要出口国小麦生产受到干旱天气影响,给粮食出口带来不确定性。国际社会应凝聚共识、务实推进合作,通过国际谈判、技术创新、信息共享、资金支持等方式共同应对,提高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减缓气候改变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影响。

  国际社会应共同维护世界粮食贸易秩序。全球粮食供需格局呈现粮食生产和出口国高度集中、消费和进口国高度分散的特点,粮食供需区域性矛盾突出,粮食贸易全球化能够有效促进粮食供需平衡。黑海粮食运输协议搁浅,印度、缅甸等出口国限制大米出口,严重冲击粮食贸易秩序,全球粮食稳定供应面临不小压力。令人担忧的是,随着全球粮食价格持续上涨,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粮食贸易保护主义行列。国际社会须共同行动,尽快缓和地区冲突,阻断冲突与饥饿之间的恶性循环。应敦促美欧等国取消单边制裁措施,均衡、全面、有效执行黑海粮食运输协议,尽快恢复黑海粮食运输通道。同时,推动粮食出口国摒弃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努力确保全球粮食贸易自由流通。

  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粮食自我保障能力,是改善粮食安全形势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粮食危机受害者主要是发展中国家,这是因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长期缺乏粮食生产、加工、仓储以及应对极端天气的技术和能力,粮食高度依赖进口,抗冲击的韧性差。美欧等发达国家应切实兑现官方粮食援助承诺,为最有需要的国家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取消农业技术封锁,加快生物、数字、空间等技术转移应用和知识分享,为发展中国家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

  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只有付出实际行动才能带来真正改变。我国以积极举措为维护国际粮食安全作出贡献,用占世界不到9%的耕地、6%的水资源养活了占世界近20%的人口。同时,我国向有需要的国家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加强粮食安全领域合作,深入推进南南合作,在亚洲、非洲、美洲的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真心实意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粮食自我保障能力,为全球粮食供应链稳定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展望未来,只有世界各国携手共建更高效、更包容、更有韧性、更可持续的粮食合作伙伴关系,共同维护全球粮食供应链稳定畅通与多边贸易体制,才能助力实现2030年全球零饥饿目标。

责任编辑:《华夏时讯网》编辑

上一篇:先进制造业迎税惠利好:加计5%抵减增值税

下一篇:我国岩盐储量惊人 废弃盐穴可变身"空气充电宝"

分享到:

华夏时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华夏时讯网” 或“来源:华夏时讯-华夏时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华夏时讯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华夏 时讯网”或“来源:华夏时讯-华夏时讯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华夏时讯网”及/或标有“华夏时讯网(hxsxnews.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华夏时讯网作者XXX摄”或 “华夏时讯-华夏时讯网作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华夏时讯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59447158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341002733 邮箱:hxsxnews@163.com

评论框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密码:

 客服电话:010-59447158  传真:010-59447158  邮箱:hxsxnews@yeah.net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声明,风险自负

Copyright Up to 2025 华夏时讯网 www.hxsxnews.com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19036145号

特别声明:未经授权禁止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