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版 | ☁华夏时讯网APP |

登录
×

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注册
×

已有账号,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

您所在的位置: 新闻> 资讯

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壮大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华夏时讯网》编辑  发布时间:2025-09-28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十四五”期间,我国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抢占新赛道,打造新模式,新质生产力培育成果显著、亮点频现。

  加快创新融合发展

  “十四五”期间,我国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基础研究受重视,经费投入占比提高。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打造新兴产业链,加速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渗透至各领域,推动产业融合与创新发展,培育出众多新增长引擎。

  科技创新力量持续增强。赛智产业研究院院长赵刚告诉记者,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研发人员队伍,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达到26个、占比全球第一,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6万家。科技创新投入再创新高,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比“十三五”末增长近50%,增量达到1.2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2.68%。

  科技创新成果持续涌现。第一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建成运营,第一座中国空间站“天宫”全面建成运营,全球第一座第四代核电站石岛湾基地投入商业运行,“嫦娥六号”实现全球第一次月球背面无人采样返回,第一次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研制的国产大飞机C919实现商业飞行,彰显了中国创新的重大突破。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十四五”期间,我国新布局了16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总数达到33家,突破近700项关键共性技术,打通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瓶颈。累计认定187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遴选首批241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培育中试平台,架起了产品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桥梁。

  创新成果产业化迈出新步伐。全国一体化技术市场加快培育,2024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6.8万亿元。工信部出台人工智能等22个产业标准体系,制定发布9263项行业标准,支持国内企业牵头制定国际标准500多项。强化知识产权强链护链作用,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53.3%,较“十三五”末提高8.4个百分点。

  人工智能深入赋能

  日前,联想湖北武汉产业基地下线第3亿台智能终端——联想moto Razr 60 Pro最新款折叠屏手机。自2013年投产至今,该基地用12年时间实现从0到3亿台的跨越,产品远销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背后靠的是应用多项数字化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

  “新质生产力的起点是新,关键在质,落脚于生产力。大模型的问世,让我们有新的抓手,去培育新质生产力。”浪潮集团执行总裁、总工程师、浪潮云董事长肖雪介绍,浪潮建设了国内首个实体化的人工智能模型工厂,将模型开发从手工作坊模式转变为现代工业模式,实现人工智能应用集约高效量产。

  “十四五”期间,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和产业规模持续增长,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发展态势良好。DeepSeek、通义千问等国产大模型引领全球开源创新生态,AI手机、AI眼镜等终端产品加速普及,行业专用大模型落地应用,取得初步成效。

  赵刚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国高性能智算芯片取得突破。截至今年8月底,我国累计有538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完成备案。人工智能加快赋能千行百业,大模型、智能体、人形机器人等新技术在各行各业加快应用,智能工厂带动重点行业生产效率平均提升25%以上,中国制造加速向中国智造转型。

  “今年中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预计达到5.5万亿元,约占全球市场份额30%。同时,人工智能在工业、医疗、教育等多领域广泛应用,催生出大量新业态新模式。”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说。

  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十四五”期间,各地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北京市发挥科研和人才优势,加强基础研究和颠覆性技术攻关,大力发展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浙江省把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力,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内蒙古自治区依托能源优势,推进煤炭、电力等传统能源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大力培育风光、氢能等新能源产业。

  朱克力指出,从区域经济看,京津冀依托北京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联动津冀打造人工智能与智能装备创新走廊;长三角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高端产业链,构建沪苏浙皖协同创新网络;粤港澳大湾区深化广深港、广珠澳两条科创走廊建设,加速低空经济与智能电车前沿领域突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强化算力枢纽与清洁能源协同,构建西部高技术产业增长极。

  赵刚认为,“十五五”期间,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将呈现出创新性要素全面配置、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更快发展、传统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局面。要加大创新性要素投入,发挥产业资本效能,增强基础科学研究能力,推进前沿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加快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发挥创新性生产要素在资源配置中的核心引擎作用,全面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专家建议,未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强系统谋划统筹协调,打造新质生产力先行区示范区试验区,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建立完善更有利于新质生产力涌现的体制机制,推动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城镇化互促共进。(经济日报记者 黄 鑫)


责任编辑:《华夏时讯网》编辑

上一篇:供应居高不下 尿素弱势运行

下一篇:世界第一高桥花江峡谷大桥今日通车

分享到:

华夏时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华夏时讯网” 或“来源:华夏时讯-华夏时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华夏时讯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华夏 时讯网”或“来源:华夏时讯-华夏时讯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华夏时讯网”及/或标有“华夏时讯网(hxsxnews.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华夏时讯网作者XXX摄”或 “华夏时讯-华夏时讯网作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华夏时讯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59447158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341002733 邮箱:hxsxnews@163.com

评论框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密码:

 客服电话:010-59447158  传真:010-59447158  邮箱:hxsxnews@yeah.net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声明,风险自负

Copyright Up to 2025 华夏时讯网 www.hxsxnews.com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19036145号

特别声明:未经授权禁止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