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版 | ☁华夏时讯网APP |

登录
×

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注册
×

已有账号,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

您所在的位置: 新闻> 时政

2025年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贯彻执行情况调查问卷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华夏时讯网》编辑  发布时间:2025-11-18

摘要: 近日,公安部发布强制性国家标准《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到“乘用车每次...

近日,公安部发布强制性国家标准《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到“乘用车每次上电/点火后(发动机自动启停除外),应处于百公里加速时间不小于5秒的默认工作状态”。

该规定引发网友热议。许多人表示支持,认为买新能源车更安全更放心了;但也有人担心,这样的限制会影响造车技术发展。

百公里加速时间是指汽车从静止状态全力加速至100公里/小时所需要的时间,通常认为该时间越短汽车加速能力越强。“技术党”将其视为体现汽车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这是汽车行业首次在百公里加速上划定时间红线。那么,征求意见稿为什么将这个时间红线规定为5秒?目前在售车百公里加速水平如何?5秒门槛将对产业发展有何影响?科技日报记者为此采访了行业相关专家。

第一问:为什么规定为5秒?

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中提到,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具有辅助驾驶功能的乘用车渗透率快速提升,相关交通安全隐患和事故也逐渐增多。但目前标准相关技术要求滞后,难以满足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交通安全治理现代化需求。

“加速时间越短,车的功率越大,驾驶人轻轻一点油门车就蹿出去了,很容易发生事故。很多燃油车车主换新能源车后不习惯,就是这个原因。”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翔表示,让车辆刚启动时处于加速性能较低的工作状态,可以给驾驶人足够的反应时间去规避事故,这对新能源汽车的驾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5秒这一数值,则是基于新老司机普遍适应的加速度水平设定,旨在避免车辆启动时因过强动力输出引发意外。目前,驾校教练车和大多数燃油乘用车的百公里加速时间普遍大于5秒。

需要注意的是,征求意见稿并非完全限制车辆的性能潜力。车辆可以有运动或赛道模式,只是强调在刚启动时要默认在一个相对缓和的行车模式,即零百加速性能在5秒以上,以防驾驶人因准备不足、控制力不强而酿成事故。在此之后,驾驶人可再切换到性能更强的模式。

第二问:在售车百公里加速水平如何?

在燃油车市场,百公里加速时间是一个很重要的动力参考指标,反映了车辆的加速能力和动力系统性能。高性能燃油车配置更强的发动机和变速箱,百公里加速时间可以更短。

“燃油车百公里加速每减少0.1秒,都代表着造车技术水平的精进,这也是传统汽车工业的高阶价值追求。”北京理工大学电动车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专家宁述勇说,不同于燃油车,电机特性可让电动车以更低成本实现同等加速性能,“所以他们热衷于用这个卖点来搞营销”。

目前在售新能源汽车的官方对外宣传中,百公里加速在4秒以内已司空见惯,部分新能源车型甚至标榜可低至2秒以内。

在宁述勇看来,过度营销“百公里加速”容易误导消费者,让人觉得新能源车性能比燃油车好,同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公众对安全驾驶的敬畏之心。

“一般乘用车不是赛车,不宜用纽北赛道的术语来定义汽车,毕竟场景不同,安全至上。”宁述勇说。

第三问:5秒红线对车企有何影响?

“目前在造车理念上要稍微刹一点车、降一点速了。”宁述勇表示,征求意见稿体现了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治理进入一个新阶段,可视为对当前行业发展趋势的一次理性校准。

在汽车产业尤其是新能源车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汽车行业必须将“安全”置于更加突出位置。若研发资源过度集中于动力输出的极端提升,可能“带偏”行业发展风气,而忽视整车安全性、智能化水平等更为综合且关键的技术维度。

张翔告诉记者,车企不去卷“百公里加速”,电机的功率就小一点,电机也不用那么重、那么贵,而且电耗也会下降。相应来说,新能源汽车的经济性会更好,成本也会更低。

“造车企业对车的定位、技术投入都会因此改变。”宁述勇介绍,未来车企的造车理念、使用材料、营销方式等都会发生变革。

责任编辑:《华夏时讯网》编辑

上一篇:百公里加速“五秒”门槛或将影响产业格局

下一篇:银行间市场经纪业务管理办法发布 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

分享到:

华夏时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华夏时讯网” 或“来源:华夏时讯-华夏时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华夏时讯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华夏 时讯网”或“来源:华夏时讯-华夏时讯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华夏时讯网”及/或标有“华夏时讯网(hxsxnews.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华夏时讯网作者XXX摄”或 “华夏时讯-华夏时讯网作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华夏时讯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59447158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341002733 邮箱:hxsxnews@163.com

评论框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密码:

 客服电话:010-59447158  传真:010-59447158  邮箱:hxsxnews@yeah.net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声明,风险自负

Copyright Up to 2025 华夏时讯网 www.hxsxnews.com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19036145号

特别声明:未经授权禁止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